说到雕塑中的肖像及其创作的语言要素,有多少创作者就会有多少种说法,有些人对此可能比以为然,其实,说法众多和不以为然,都不会影响客观规律的自然存在,倒是影响着肖像作品的优列,古往今来,雕像史上留下的肖像作品不计其数,有成功的就有失败的,有你所爱的就有你所不屑的,有你所不屑而人皆所爱的,亦有人皆不屑独你所爱的......站在我的角度,我则认为雕塑的语言要素在起作用。
1,立志即“切入点”,做“某人”的什么,哪个时期,什么状态,何种姿势,如何构图,等等,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你的立意,既然是你的,就是与别人所不同的,此时的作者如同导演办寻找照片,阅读,摘取传记文章,通过谈话,交往等精神,形成构图,此时大量的案头工作就是解决“立意”问题。
2,出新创作应落点在“创”,很有可能在你前面已经有人做过“某人”的肖像创作,也可能用过你所采用的某种塑造方法了,如何与别人不一样地去完成你自己的“某人”,只能靠出新,或者说是出奇,这里的“新”不一定就是新潮时尚,而是你选择的这眼点,硕大的头,细长的身,超级写实,夸张抽象,朦胧写意,具体刻画,这些都有着很大的“创”的空间和出奇制胜的可能。
3,材质无非就是那些数得着的若干种类,然而人们常常忽视作为语言意义上的材质,材质语言在创作上的选取,强调和夸张有着重要的作用,表现“钢铁意志”,“柔情似水”的不同所需要的解决办法就是选择作为语言的材质所长,不是做好泥塑才去想材质,不是采用了某材料就一定有某效果,不是材料采用得美就有了材料语言,更不是为突出主题就比许弱化材质,只有解决好这些“不是”,才能使创作塑造成为可能。
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,很多地方都有了代表自己城市和地方的标志性雕塑,雕塑公园或雕塑文化街区作为政府形象工程的一部分,这种做法实在是大有违背雕塑和城市建设规律之嫌,一个城市的城市雕塑氛围形成,是多年几代人建设的结果,特别是作为标志性的作品,首先要被这个国家,这个地区的民众公认和爱戴,这实际上是人们心里的东西,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可,就像一提起中国的标志,人们会首先想起天安门,想起华表,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象征也是如此,一座雕塑,应当在它是诞生后与这座城市耳鬓厮磨,日久生情,然后才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,象征,而不是在母腹中就与这座城市指腹为婚,那样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的。